2025年第九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
世界数字城市大会
全国无人机行业协会联席会议机制
协会公告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行业资讯 > 行业应用 > 正文

开平市马冈镇“志智双扶”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“玩转”无人机 “飞向”致富路

2020-05-25 11:17:00来源:江门新闻网 点击次数:4896次字号:|


    一台黑色无人机从稻田上空平稳掠过,机身后面拖着一条白色雾状“丝带”,如绸布一般拂过稻田,泛起层层翠绿稻浪……

    这是近日记者在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委会官堂自然村看到的一幕,稻田周边,精准扶贫对象梁信锋熟练地“玩转”植保无人机。见记者来访,他的脸上更是多了几分得意:“这家伙动起来,省时又省力,1分钟就可以喷洒1亩多地。”
    近年来,开平市马冈镇以“志智双扶”为立脚点,激发贫困户“想脱贫”的干劲和增强“富起来”的信心。其中梁信锋决心发展水稻种植增收,通过不断学习种植技术和参加农机培训,将承包的200多亩稻田打理得井井有条,家庭年收入突破20万元。摘掉贫困帽后的梁信锋,还成立了一家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,带动9户精准扶贫户种植水稻,引领乡亲们“飞向”致富路。
发展水稻种植摘掉贫困帽
    数年前,生活的重担一度让爱笑的梁信锋失去信心。他的妻子患有二级肢体残疾,行动不便,离不开照料;女儿尚且年幼,正在读小学,处处需要呵护。加上梁信锋的文化水平不高,家里开支仅靠每月的低保金和他自己务农收入维持,生活过得很拮据。
    扶贫先扶志。马冈镇扶贫干部多次上门走访,“把脉”梁信锋一家致贫的“疑难杂症”,一方面鼓励梁信锋重拾对生活的信心,另一方面为他落实了医疗、助学等扶贫政策,极大减轻了其家庭负担。
    虽然有了政策的扶持,但是戴着贫困的帽子,让梁信锋总觉得不自在,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变“输血”为“造血”。然而,因为家庭的特殊性,梁信锋无法外出务工,且自己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唯一拿得出手的本领就是种地。
    梁信锋的想法很快引起了马冈镇扶贫干部的重视。“镇里通过实地调研,发现官堂村拥有连片可利用的农田,是发展水稻种植的绝佳位置。于是扶贫干部鼓励梁信锋继续干回老本行,但要改变思路,有规模、有技术地去种植,把产量提升上去,这样收入才会增加。”马冈镇党委委员、驻官堂村第一书记张全佶说。
   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,梁信锋从2017年开始信心满满地走上发展水稻种植的脱贫道路,种植面积由最初的20多亩一下子扩大到近100亩,同时马冈镇政府安排产业扶资金6500元帮助其购买化肥农药。2017年底,梁信锋依靠发展水稻种植,家庭年收入突破10万元,一举摘掉了贫困帽。
成立合作社带动乡亲致富
    扶贫不光要扶志,更要扶智,扶知识、扶技术、扶思路,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。
    “发展水稻种植并非一帆风顺,尤其是遭遇病虫害侵袭时,需要有很好的应对举措。”说起种植水稻的经历,梁信锋不由得感激起扶贫干部来:“当时水稻严重减产,我就告诉镇里的扶贫干部,他们很热心地帮助我,找来了农技推广员给我传授技术,安排我上农技培训班,帮助我申请水稻保险理赔,还鼓励我不要灰心,日子慢慢就会好起来的。我真的很感谢他们。”
    为了继续鼓励和支持梁信锋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,2018年马冈镇政府再安排产业帮扶资金28200元,帮助梁信锋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。与此同时,梁信锋也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重要性,开始踊跃参与各类种植技术推广和农机运用培训,不断充实自己。
    绿油油的稻田旁,走进梁信锋的仓库里,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小的“农机博物馆”,从最早的手扶式拖拉机,到“大块头”的东风牌拖拉机,再到高速插秧机、旋耕机、收割机等,以及去年新加入的植保无人机,各类农机一应俱全,贯穿了“耕、种、治、收”全过程
    “如今当农民也是门技术活,要懂得与时俱进,主动去和各种新技术、新农机打交道。”梁信锋表示,如今他的单造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200多亩,并全部实现集约式、规模化生产,2019年家庭收入突破20万元。
    随着钱袋子越来越鼓,梁信锋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。可“倔强”的他并没有就此满足。“收入水平提高了,物质条件变好了,这些并非是真正的脱贫。成为别人所需要的人,体现出自己的价值,那才是我所想要的脱贫。”梁信锋说。
    2018年底,在马冈镇政府的帮扶下,马冈镇丰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,梁信锋担任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,负责开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技术交流、农机服务以及农业科技信息推广服务,带动其余9户精准扶贫户发展水稻种植,共同走上脱贫致富道路。
    “我始终相信,人穷志不穷,所有贫困户都要自强、自立和自信。要彻底改变贫困现状,就必须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,靠自己勤劳的双手,发扬自强不息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这样脱贫摘帽就一定会实现!”梁信锋坚定地说。
关键词: